在线监测质子治疗的“摄像头系统”升级了!
2025.09.29
质子刀PET,作为数字PET2.0创新系统代表成果之一,一直是数字PETer在前沿探索上的努力方向。开发用于质子治疗在线监测的技术,“透视”出质子束打到哪儿、打多深、打了多少,对于充分发挥质子束布拉格峰剂量特性优势,实现肿瘤的精准质子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在质子治疗过程中,质子束撞击人体组织会产生短半衰期的正电子发射核素(粒子信号)。普通PET“相机摄像头”离线采集信号时会出现三种问题:
"错过抓拍":大部分的(15)O在采集前发生衰变;
"照片重影":质子治疗与PET成像之间的患者体位配准误差;
"照片失真":生物冲刷效应导致核素活度分布发生了变化;
而基于全数字技术的In-beam PET凭借其原位集成、在线成像的特点,可以有效解决上述三种问题。
从2017年起,数字PETer先后研发了双平板In-beam PET原型系统和质子束在生物组织内的能量输运观测装置,并开展了一系列假体与动物实验研究,在原理验证、技术研发、科学发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。
在此科研基础上,开发面向临床可用的In-beam PET产品,让数字PET真正在质子治疗的临床“实战”中用起来,对于早日实现质子刀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变得愈加迫切。
近日,数字PETer、博士生母登云、邱奥等人基于全数字PET探测器,仿真建模了用于临床质子治疗监测的双平板In-beam PET系统。
相比于原型机,好比从普通相机升级成了高速广角高清相机,这套在线监测质子治疗的“摄像头系统”实现了全面升级——
看得更好(好TOF分辨率带来更好的成像);
看得更广(大探测面积带来更大的成像视野);
也更灵敏(更高的探测效率)。
数字PETer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(蒙特卡洛模拟),测试了这个新系统能不能精准地测量质子束在身体里走了多远(射程验证)。
主要测试了三种不同“打靶”方式:打一发(单个铅笔束)、打一排(单能量层铅笔束)、还有打一整个“治疗包”(扩展布拉格峰)。
结果非常棒!模拟显示,无论用哪种方式打,这个新系统都能精确地测出误差在1毫米以内的射程精度。
这项结果以"Investigation of a Dual-Panel In-Beam PET Based on Digital Detectors for Proton Therapy Monitoring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Strategies: A Simulation Study"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adiation and Plasma Medical Sciences期刊上。
这项结果以"Investigation of a Dual-Panel In-Beam PET Based on Digital Detectors for Proton Therapy Monitoring With Different Monitoring Strategies: A Simulation Study"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Radiation and Plasma Medical Sciences期刊上。
数字PETer开展的基于双平板In-beam PET的质子治疗分次内和分次间在线监测仿真研究,初步验证了质子治疗在线监测从原型系统到临床治疗应用的可行性,为后续开发面向临床应用的质子刀PET提供了信心和依据。未来,医生有望利用这个实时导航系统,在线监测质子束打到哪儿、打多少、打多深,帮助治疗变得更准、更安全、更有效。